十二指肠憩室

十二指肠憩室

概述:憩室可发生在胃肠道任何部位,为突出于肠壁外之圆形、椭圆形或管形的袋状物,十二指肠憩室(duodenal diverticulum)在胃肠憩室中居第2位,是仅次于结肠憩室的常见部位。1710年Chimel报道第1例十二指肠憩室,1913年Case首先用X线钡剂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憩室,1914年Bauer对1例产生梗阻症状的十二指肠憩室行胃-空肠吻合术,1915年Forsell和Key首次切除1例经X线检查出的十二指肠憩室。但因为很多十二指肠憩室无典型的临床症状,因此不易及时发现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随着检查方法不断改进,十二指肠憩室的发现率和定位诊断逐步提高。国内报道临床经X线检查所见,发生率为1%~5%;因上消化道症状经ERCP检出或尸解检查统计,发生率可达10%~15%。
    本病好发于30~60岁的中年人,30岁以下和60岁以上者均不多见。亦有报告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。男女发病率相当。

病因

病因:憩室产生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,多认是先天性肠壁局限性肌层发育不全或薄弱。在肠内突然高压或长期持续或反复的压力增高时,肠壁薄弱处,肠壁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脱出而形成憩室。亦可由于肠壁外炎症组织所形成粘连瘢痕的牵导致憩室的发生。因此不同类型的憩室,其产生原因也有所不同。 
    1.天性憩室  少见,是先天性发育异常,出生时即存在。憩室壁的结构包括肠黏膜、黏膜下层及肌层,与正常肠壁完全相同,又称为真性憩室。
    2.原发性憩室  因部分肠壁有先天性解剖上的缺陷,由于肠内压增高而使该处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向外脱出形成憩室,此种憩室壁的肌层组织多是缺如或薄弱。
    3.继发性憩室  多是因为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收缩或慢性胆囊炎粘连牵拉所致,故均发生在十二指肠的第1部。又称为假性憩室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
    1.好发部位  十二指肠憩室以单发性多见,多发性的很少。原发性憩室的70%位于十二指肠的第二部,20%的憩室位于十二指肠的第3部,10%位于第4部。继发性憩室则多在十二指肠的第1部。约85%憩室位于十二指肠第二部内侧壁,其中绝大部分又位于乳头附近。由于憩室与穿过十二指肠内侧缘的血管和胆总管密切相关,因此认为十二指肠憩室系由肠壁经过这一弱点逐渐向外突出所致。此处憩室多位于胰腺表面或胰腺后面,甚至嵌入胰腺组织中。常因此可引起梗阻,产生胆管炎及胰腺炎等并发症。
    2.病理改变  憩室的大小、形态各异,依其解剖位置,肠内压力影响及产生憩室的时间长短有关。一般为0.5~10cm大小,形状可呈圆形、椭圆形或管状等。憩室颈部大小与症状的产生有关,颈部开口较宽者,憩室的内容物容易引流出来,可以长时间无症状发生;如开口狭小,或因炎症反应导致开口狭小、憩室增大,则肠内容或食物进入憩室后滞留其中,致食物残渣腐败,细菌感染产生憩室炎、肠石和其他并发症。
    3.病理分型  根据憩室突出方向与十二指肠腔的关系,可分为腔内型憩室和腔外型憩室(图1)。临床常见的为腔外憩室,而腔内憩室罕见。
    (1)腔内型憩室:憩室壁是由两层肠黏膜和其间少许黏膜下结缔组织构成,呈息肉状或囊袋状附着于十二指肠乳头附近,于肠腔外触之如似肠腔内息肉。部分病例十二指肠乳头位于憩室内。故易引起胆道、胰腺疾病以及十二指肠腔内堵塞,并发胃十二指肠溃疡。此类病例常伴有其他器官的先天性畸形。
    (2)腔外型憩室:憩室多为圆形或呈分叶状,颈部可宽可窄。多为单个,约10%病人可有两个以上腔外憩室或并存其他消化管憩室。70%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内侧与胰腺在解剖上关系密切,30%在横部或上升部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85%~90%的十二指肠憩室通常无任何症状,所以常在X线钡餐检查时或手术探查中偶尔发现。憩室本身也没有特殊体征。当憩室淤积继发炎症、溃疡、梗阻时才会有一些症状。憩室大小与症状的出现或轻重不一定有明显关系,有的憩室大如鸡蛋,并无严重症状,而小如绿豆的憩室,有时恰引起严重症状。
    产生症状有两种原因,一是食物进入憩室,不易排出,使憩室膨胀而引起间歇性的临床症状;二是憩室并发炎症、溃疡或结石,症状较重且较为持续。常见症状有上腹部不适、隐痛,但定位常不准确,腹痛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定,与进食有关,但无肯定的规律。有的可伴有饱胀、嗳气、恶心等非特异性表现。患者在体位姿式的改变有时也可缓解症状;并发憩室炎可呈溃疡病样表现,甚至出血、穿孔,憩室淤积压迫可出现梗阻症状;乳头旁憩室并发炎症,引起乳头水肿痉挛,可影响胆汁引流,发生上腹绞痛、发热、黄疸等症状;有报道174例ERCP检查中,乳头旁憩室40例,其中9例乳头在憩室内。还有报告31.1%十二指肠憩室合并胆囊疾患。乳头旁憩室还可使胰液排出受阻,或侵及胰腺,引起剧烈腹痛、血清和尿淀粉酶升高等急性胰腺炎的表现。也可引起慢性胰腺炎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憩室的大小、形状各不相同,但多数是其入口较小,一旦肠内容物进入憩室又不易排出而潴留时,可引起各种并发症;或者憩室内虽无肠内容物潴留,但它也可能压迫邻近器官而产生并发症。故对于由憩室所继发的一些病理变化的了解很重要。十二指肠憩室的并发症较多,如十二指肠部分梗阻、憩室炎、憩室周围炎、憩室内结石、急性或慢性胰腺炎、胃十二指肠溃疡、恶变、大出血、穿孔、胆管炎、憩室胆总管瘘、十二指肠结肠瘘、梗阻性黄疸等。
    1.憩室炎与憩室出血  由于十二指肠憩室内容物潴留,细菌繁殖,炎性感染,可引起憩室炎继之憩室黏膜糜烂出血。亦有憩室内异位胃黏膜,异位胰腺组织,引起出血,或憩室炎症侵蚀或穿破附近血管发生大出血,以及少见憩室内黏膜恶变出血。
    2.憩室穿孔  由于憩室内容物潴留,黏膜炎性糜烂并发溃疡穿孔,多位于腹膜后,穿孔后症状不典型,甚至剖腹探查仍不能发现,通常出现腹膜后脓肿,胰腺坏死,胰瘘。若剖腹时发现十二指肠旁蜂窝织炎或有胆汁、胰液渗出,应考虑憩室穿孔可能,需切开侧腹膜仔细探查。
    3.十二指肠梗阻  憩室引致十二指肠梗阻多见于腔内型憩室,因憩室充盈形成息肉样囊袋而堵塞肠腔。或较大的腔外型憩室因内容物潴留压迫十二指肠所致梗阻,但大多数是不全性梗阻。
    4.胆、胰管梗阻  多见于乳头旁憩室,腔内型或腔外型均可发生。因胆总管、胰管开口于憩室下方或两侧,甚至于憩室边缘或憩室内,致使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;憩室机械性压迫总胆管、胰管,致胆汁、胰液滞留,腔内压力增高,十二指肠乳头水肿,胆总管末端水肿,增加逆行感染机会并发胆管感染或急、慢性胰腺炎。Lemmel曾将十二指肠憩室合并有肝、胆、胰腺疾病时所表现的症状群称为Lemmel综合征,亦有人称之为十二指肠憩室综合征。
    5.伴发病  十二指肠憩室的病人中常伴有胆道疾病、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胰腺炎、结石、寄生虫等,它们之间互为影响是并发或伴发,已无争议,两者同时存在占10%~50%,其中伴发胆道疾病者应属首位。常是“胆道术后综合征”的原因之一,因此在处理十二指肠憩室的同时,要注意不要遗漏这些伴发病的存在。
    憩室内形成粪石和胆石,其中尤以胆石的发病率为高,此乃因十二指肠憩室反复引起逆行性胆总管感染,造成胆总管下段结石。大西英胤等收集部分世界文献,统计十二指肠憩室合并胆石的发病率为6.8%~64.2%(表1),可见日本人的发病率比英美人高。有人指出,在处理胆石症时(事先未发现十二指肠憩室),同时处理憩室的情况日益多见。遇到法特乳头开口正好在憩室内和(或)合并胆石症者,其处理较为困难。术前应有所估计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当憩室引起胆道梗阻时,可引起剧烈腹痛,如累及胰腺,则血清和尿淀粉酶升高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
    1.X线钡餐检查  可发现十二指肠憩室,表现为突出于肠壁的袋状龛影,轮廓整齐、清晰,边缘光滑(图2),加压后可见龛影中有黏膜纹理延续到十二指肠,有的龛影在钡剂排空后见到,为憩室腔内残留的钡剂阴影。较大的憩室,颈部较宽,在憩室内有时可见气液面。当憩室周围肠黏膜皱襞增粗,轮廓不整齐,局部有激惹征象或憩室排空延长,或有限局性压痛,可认为是憩室炎的表现,如憩室固定不能移动,是有憩室周围炎的表现。
    继发性十二指肠憩室,常伴有十二指肠球部不规则变形并有肠管增宽阴影。
    当憩室较小或颈部狭窄,其开口部常被肠黏膜皱襞掩盖,或憩室内充满大量食物残渣,而不易发现憩室的存在,如有少量钡剂进入憩室或可见一完整或不完整的环影。用低张十二指肠X线钡剂造影可增加憩室的发现率。
    2.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  除可发现憩室的开口外,尚可了解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的关系,为决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。
    3.胆道造影  可用静脉胆道造影、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(PTC)、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道造影(ERCP)等方法检查,以了解憩室与胆管、胰管之间的关系,对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参考意义。一般憩室与胆、胰管的关系可有①胆、胰管开口于憩室底部(图3A);②胆、胰管开口于憩室侧壁或颈部等 (图3B)。这些胆、胰的异常开口常伴有Oddi括约肌的功能不正常,因而容易引起憩室内容物的逆流或梗阻而导致胆管炎或胰腺炎。
    4.CT检查  憩室通常表现为突出于十二指肠肠壁之外的圆形或卵圆形囊袋状影,浆膜面轮廓光滑。由于憩室多由一窄颈与肠腔相连,CT除可显示进入其内的阳性造影剂影外,常可见其内含有气体影(图4)。需要注意的是,当位于十二指肠降段内侧憩室内进入阳性造影剂时,有可能被误为胆总管下端结石。
    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多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附近,CT表现为位于十二指肠降段与胰头之间的囊袋状造影剂外突影,突出于降段轮廓之外;当阳性造影剂未能进入憩室内时,则表现低密度液体影。
    水平段和升段的憩室,表现为在肠管主层面之上或下出现的囊袋影,位于上壁的憩室内多含有气体。憩室较大时可类似肠管的形态,此时注意连续层面的观察,可明确其与肠管的关系。
    合并憩室炎或憩室周围炎时,可见憩室壁增厚,憩室侧的肠壁或周围出现水肿、密度减低,并伴有索条状影,脂肪间隙密度升高。发生于降段内侧壁的憩室炎,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与胰头间的距离增宽,其间出现低密度影,降段外侧壁正常;而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水肿增厚则是以肠管为中心的全周性的改变。
 

诊断

诊断:由于十二指肠憩室无典型症状,临床难以作出正确诊断,即使因并发症而产生一些症状,也常与溃疡病、胆道疾病和胰腺炎的临床症状相混淆而不易鉴别。十二指肠憩室的确诊,须仔细排除可引起相应症状及体征的其他疾病,并有赖于X线检查、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造影等检查加以证实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本病诊断需与消化性溃疡、十二指肠球炎、胆管炎、腹腺炎等相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十二指肠憩室如无症状不需治疗,如确认临床症状为十二指肠憩室所致,可先采用内科疗法,包括调节饮食、抗酸、解痉、抗感染、体位引流等。如内科治疗无效,可考虑手术治疗。手术治疗的指征为:
    1.有症状,且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或发现憩室有并发症者。
    2.有症状,且胆道或胰腺疾病同时存存,未发现腹腔内有其他病变。
    3.憩室出血、穿孔或有十二指肠梗阻。
    十二指肠憩室手术治疗定位具有一定的困难,憩室多位于胰腺后方或包围在胰腺组织内,术中不易发现憩室。术前服用少量钡剂,手术时十二指肠内充气可使憩室膨胀或切开肠壁用手指探查,可帮助寻找憩室。十二指肠降部外侧和横部升部憩室,如较小且为单纯憩室可经肠腔翻入,颈部缝合结扎,既可避免肠瘘的并发症,也不致造成肠腔梗阻。有炎症、溃疡、结石的憩室以及大的憩室应切除为宜。憩室黏膜壁切除后应将肠壁肌层的缺损仔细修补缝合,再将黏膜缝合。由于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为十二指肠瘘,故术中可将鼻胃管放置于十二指肠内,术后持续减压数天,必要时,可在憩室切除部位放置引流管。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切除时,有可能损伤胆总管和胰管,比较安全的方法是经十二指肠作胆总管括约肌成形术,胆总管和胰管内放置导管,再切除憩室,术后保持胆管和胰管的引流通畅。但有时胆管开口于憩室腔内,切除憩室需要切断和移植胆管和胰管,术后发生胆瘘、胰瘘的可能性较大。在显露困难或切除憩室危险性过大时,可采用憩室旷置手术,手术中应注意尽可能避免食物进入近侧输入袢空肠。为防止憩室复发,术中应将憩室基底部完全切除,术后注意排除各种可能引起十二指肠内压增高的因素。胃切除转流术不仅简单安全,而且可以获得满意效果,是治疗十二指肠憩室的常用方法,特别适于多发性憩室、复发性憩室以及合并胃、十二指肠疾患者。

预后

预后:十二指肠憩室2.7%的病人需手术治疗。预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十二指肠瘘和胰腺炎。十二指肠憩室术后死亡率为5%~10%。

预防

预防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